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鼓动乾坤:从甲骨文“鼓”字看先民的宇宙观与生命律动

 鼓动乾坤:从甲骨文“大鼓”字看先民的宇宙观与生命律动

一、甲骨文“鼓”字的字形解构与文化隐喻
字形构成:天人合一的符号化表达
甲骨文“鼓”字由“壴”(鼓身)与“攴”(手持鼓槌)组成,形似人以槌击鼓。鼓身“壴”的上部为装饰,中部为鼓面,下部为支架,整体呈现“天圆地方”的宇宙结构隐喻。
鼓面象征“天穹”,鼓身支架对应“大地”,手持鼓槌的动作则暗含人类通过仪式与天地沟通的主动性。
造字本义:通天法器与权力象征
远古时期,鼓被尊为“通天神器”,用于祭祀仪式。甲骨文中“鼓”字多见于卜辞,与“雷”“神”相关联,如《山海经》中“雷神鼓腹生雷”的记载,体现先民将鼓声视为雷神意志的具象化。
商周时期,鼓成为“八音之首”,与钟、磬等乐器共同构成礼乐制度的核心,象征王权与秩序。
二、鼓与宇宙观:雷声、天时与万物生长
鼓声与雷神崇拜:自然力量的拟态化
先民认为雷声是鼓的原型,鼓声可模拟雷鸣,进而影响天气。甲骨文中“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的记载,揭示古人选择惊蛰节气制鼓,以“鼓如雷响”祈求风调雨顺。
鼓声被赋予“引雷致雨”的神力,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体现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利用。
鼓乐与天时:节奏中的宇宙秩序
周代礼乐制度中,鼓的节奏对应“四时八节”,如《周礼》记载的“六鼓”(雷鼓、灵鼓等)分别用于不同祭祀场合,其音色、形制与节气、方位相匹配。
鼓点节奏象征宇宙运行的规律,如“晨钟暮鼓”既为报时工具,亦隐喻昼夜交替、阴阳流转的宇宙法则。
三、鼓与生命律动:战争、劳动与群体凝聚
鼓声与战争:士气的激发与意志的具象化
甲骨文“鼓”字常用于军事语境,如“一鼓作气”的典故,体现鼓声在战场中提振士气、统一行动的核心作用。
鼓点节奏与步法、兵器挥舞的配合,形成“以鼓为令”的作战体系,将生命能量转化为集体战斗力。
鼓与劳动:节奏中的生存智慧
原始劳动场景中,鼓声用于协调集体劳作,如舂米、划船等。鼓点节奏与劳动动作同步,提高效率的同时,赋予重复性劳动以仪式感与意义感。
民间习俗中,如山西临汾“威风锣鼓”源于农耕庆典,鼓声与舞蹈结合,成为群体认同与文化传承的载体。
鼓与舞蹈:生命能量的视觉化表达
甲骨文“舞”字与“鼓”字同源,均含手持器物(鼓槌或舞具)击节而动的意象。苗族“鼓舞”将鼓声与肢体动作结合,形成“以鼓为魂”的舞蹈体系。
鼓点节奏对应人体脉搏、呼吸的频率,舞者通过动作释放生命能量,实现“天人感应”的身心体验。
四、鼓的现代启示:从宇宙观到文化认同
非遗传承中的宇宙观延续
现代鼓厂在制作传统鼓时,仍遵循“天圆地方”的形制,如鼓面直径与鼓身高度的比例暗合黄金分割,体现对宇宙和谐秩序的追求。
鼓乐表演中,节奏与队形的编排常借鉴“八卦”“五行”等哲学概念,如安塞腰鼓的阵型变化对应阴阳流转。
鼓声中的文化基因与群体认同
在全球化语境下,鼓乐成为文化认同的符号。如非洲Djembe鼓、印度Tabla鼓与各自族群的历史记忆紧密相连,中国鼓乐亦通过“世界音乐”舞台传递东方哲学。
当代音乐治疗中,鼓圈活动通过集体击鼓促进社交联结,其原理与先民以鼓声凝聚群体的智慧一脉相承。
 
手机:13969357414/传真:0533-7801676
公司注册地址: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崖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