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长河中,锣鼓声声,承载着人间欢乐与情愫,诉说着岁月的风雨与沧桑。一家百年锣鼓厂,其鼓点里蕴含着深厚的乡愁记忆,见证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历史传承:鼓点中的岁月印记
锣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植根于民间,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以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杨陵街道上川口村为例,这个被誉为“西北锣鼓第一村”的地方,锣鼓制作技艺传承已有300多年,如今已成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80后刘鹏刚作为第五代传承人,2015年自筹资金建立威风锣鼓产业园,为上川口村的锣鼓产业带来新契机。他带领锣鼓产业入驻淘宝、拼多多、抖音等平台,既推广了产品,又传承创新了非遗文化。目前产品销售遍布全国各地30多个省市,还出口到中亚、欧洲以及东南亚等六七个国家。
上川口村的锣鼓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制作一面鼓需历经15道工序,从选料、下料、解鼓板,到张布、缯鼓,每一步都依赖精细手工。一个直径一米的中鼓,仅两面就要钉460颗钉子,经验丰富、技艺娴熟的工人四十分钟就能制作一个完整的中鼓。正是这种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与严谨态度,让上川口村的锣鼓闻名全国,成为村集体发展的支柱产业。如今,上川口村生产锣鼓的企业大大小小有30多家,锣鼓加工从业人数达300余人,年处理原铜近230吨,生产铜鼓乐器百余种,加工牛皮3万多张,年产值近一亿元。
文化符号:鼓点中的乡土情怀
锣鼓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成为当地的文化符号。在安国市大文村,陈家大鼓有着独特的魅力。据传,在清朝乾隆年间,本家一名铁匠到京城打铁引进了架鼓,后来几百年间,每逢花会或庆典、祭祀、迎亲日,陈家一直流传着敲锣打鼓的习俗。陈家锣鼓很讲究,在大鼓点的引领之下,铜钹铜镲铜锣按鼓谱或打或停,分工合作,打出的鼓乐层次清楚、起伏有序,时而舒缓、时而激越。鼓谱所反映的内容丰富,节奏变化多样,打击手法灵活多变,有用于祭祀、祈雨、祝寿的“行龙鼓”“和尚行香”,有用于欢庆、迎宾活动的“摇铜鼓”“龙斗虎”“小紧边”“摘瓜”“小狗咬”,有用于武术、狮子舞伴奏的“狮子滚绣球”“八仙过海”“珍珠倒卷帘”,还有反映民间传说的“二郎担山”“迷魂阵”等等。
在新化县三江口,端午的龙舟鼓声是传承千年的血脉印记。端午节时,十几艘龙舟在江面上飞驰,桨手们随着鼓点奋力划桨,溅起的水花像碎玉一样四处飞溅。岸上的气氛和江中的比赛一样热烈,白发苍苍的老人扶着孙儿的肩膀,努力踮起脚张望;年轻小伙爬上树杈,兴奋地吹响口哨。这一声声鼓点,敲打着传承千年的血脉,让人们心中的故乡情愈发深厚。
时代变迁:鼓点中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锣鼓文化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上川口村的锣鼓产业通过入驻电商平台,拓宽了销售渠道,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上锣鼓文化。同时,锣鼓制作也在不断创新,如鼓槌换成了碳纤维材质,鼓面上的图腾也添了几笔抽象线条,以适应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
大西帐保丰鼓在传承中也在不断创新。为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保丰鼓在编排中融入现代元素,加入年轻人喜欢的舞蹈动作,运用年轻人喜欢的互联网直播等方式进行宣传。为了使表演效果更佳,鼓队突破传统思维,设计了多款漂亮且符合年轻人时尚元素的服装。此外,还通过“非遗 + 教育”模式,在当地小学成立鼓乐社团,让孩子们沉浸于传统技艺文化氛围,培养更多青少年传承人。
坚守与传承:鼓点中的乡愁延续
尽管时代在变迁,但锣鼓文化中所蕴含的乡愁记忆始终未变。在枣林村,老鼓手赵广生坚守着岐山转鼓的传承。他的祖父是村里最后一位会敲“十样锦”的老艺人,这种鼓法需敲出十种花样,每一节都对应着农事的节气,可惜“十样锦”的谱子早已失传。然而,赵广生依然坚守着对锣鼓的热爱,他的孙女赵晓燕将爷爷教的鼓点编成简谱,配上电子乐,在年轻人中掀起一阵“复古潮”。如今,晒谷场上的鼓队多了几张年轻面孔,他们用短视频记录排练,在直播间吆喝“鼓文化研学游”,将一场濒临消亡的仪式,舞成了“网红打卡地”。
在舟山白泉镇,舟山锣鼓作为国家级非遗,以十三面排锣,五面排鼓为骨,奏出渔家儿女的豪迈与深情。尽管如今面临着老龄化困境,但传承人高成文以鼓棒为笔,在岁月中书写坚守,从年少被罚站的青涩,到怕“一停下来就消失”的执念,《海乡鼓韵》里凝固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对乡土文化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