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鼓点中的史诗:民间锣鼓如何“敲打”出地域文化基因

 在华夏大地的广袤版图上,民间锣鼓如同一部部鲜活的史诗,以其独特的鼓点节奏与肢体语言,将地域文化的基因深深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从黄土高原的威风锣鼓到岭南水乡的潮州大锣鼓,从晋中平原的绛州鼓乐到齐鲁大地的淄博锣鼓,每一种锣鼓艺术都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性格特质、历史记忆与审美追求,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标识。

 
一、鼓点节奏:地域性格的声波密码
民间锣鼓的鼓点节奏,是地域性格的声波密码。在山西临汾,威风锣鼓以其“砸”而非“打”的猛击方式,将黄土高原人民的剽悍与质朴展现得淋漓尽致。表演者身着武士装扮,整齐有力的击打动作与洪亮的鼓声交织,营造出一种庄重威严的氛围,仿佛让人穿越回古代战场,感受到李世民领兵征战的威风。这种鼓点节奏的刚劲有力,正是黄土高原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写照,体现了他们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而在岭南地区,潮州大锣鼓则以其细腻多变的鼓点组合,展现出潮汕人民温婉细腻的性格特质。潮州大锣鼓重视鼓和各种锣钗乐器的敲击姿势和动作,追求舞台的视觉美感。在演奏中,鼓槌上下操控动作自然轻松,微微颤抖,给观众以热情、优美之感受。其鼓点组合丰富多彩,大锣类鼓点多描写排山倒海、气势磅礴的雄壮气氛,小锣钗组合鼓点则多叙述生活情节、形象逼真的细腻情趣。这种细腻多变的鼓点节奏,正是潮汕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自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感悟的体现。
 
二、肢体语言:地域文化的视觉叙事
民间锣鼓的肢体语言,是地域文化的视觉叙事。在威风锣鼓的表演中,表演者形体多姿,队形变化繁而不乱,鲜艳夺目的服装与整齐有力的击打动作相得益彰,给人一种五彩缤纷、悦目舒畅之感。这种肢体语言不仅展现了黄土高原人民的威武雄壮和不可战胜之风气,更通过队形的变化、动作的协调,传达出一种团结协作、共同奋进的精神力量。
 
而在潮州大锣鼓的演奏中,肢体语言则更加注重表演性和艺术性。演奏者通过各种夸张、美化的敲击动作,将音乐作品的情绪和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如斗锣演奏中的右手敲击,手的动作既大又抬得特别高,手腕与手臂密切配合,并带有微弱的手腕扭摆动作。而左手的执锣则作自然的上下移动锣体动作,有意识地迎合右手的敲击。这种肢体语言不仅增强了演奏的视觉美感,更使观众在听觉与视觉的双重享受中,深刻感受到潮汕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文化基因:地域历史的记忆传承
民间锣鼓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在山西,锣鼓文化源远流长,鼓的品种繁多,上溯到远古文化的“土鼓”“鼍鼓”,下及从大到周盈丈几的帅鼓到小才几寸的手鼓,山西确是中国鼓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威风锣鼓、绛州鼓乐、太原锣鼓等锣鼓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山西人民的音乐才华和审美追求,更通过鼓点节奏与肢体语言的传承,将山西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在潮汕地区,大锣鼓则是潮汕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常在重要的庆典、节日或仪式上演奏,不仅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和认同感,更通过团队合作和默契的演奏方式,传承了潮汕人民团结协作、勤劳勇敢的精神品质。潮州大锣鼓的演奏手法别具一格,重视鼓和各种锣钗乐器的敲击姿势和动作,追求舞台的视觉美感。这种独特的演奏手法不仅展现了潮汕人民的音乐才华和艺术创造力,更通过锣鼓经记谱法的传承,将潮汕文化的独特韵味和风格特色保留至今。
 
四、当代传承:地域文化的创新发展
在当代社会,民间锣鼓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民间锣鼓的生存空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挤压;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回归,民间锣鼓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为了推动民间锣鼓的当代传承与发展,各地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山西临汾通过举办威风锣鼓比赛、开展锣鼓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激发了青少年对锣鼓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潮汕地区则通过加强潮州大锣鼓的演奏技巧培训、推广锣鼓文化旅游等方式,提升了潮州大锣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一些锣鼓艺术团体还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之路,将传统锣鼓艺术与现代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出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锣鼓作品,为民间锣鼓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民间锣鼓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独特的鼓点节奏与肢体语言,将地域文化的基因深深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民间锣鼓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创新发展之路,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手机:13969357414/传真:0533-7801676
公司注册地址: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崖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