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工锣鼓厂中,铜与木的对话,通过一道道匠造工序徐徐展开,每一道工序都承载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共同铸就了锣鼓的独特魅力。虽然难以精确统计出128道工序,但以下从铜锣和鼓的制作两方面,为你介绍其中关键的复杂工序。
铜锣制作工序
前期准备
选料配料:铜锣制作选料极为严谨,铜精度必须达到99.9%,同时严格按比例配入锡、银等稀有金属,以保证铜锣的硬度和音质。这如同为一场音乐盛宴精心挑选食材,每一种原料的比例都影响着最终的味道。
熔铜:将配好的铜料放入耐高温的泥罐中,加温至1200摄氏度,使铜料熔化成铜水。这一过程需要精准控制温度和时间,如同厨师掌握火候一般,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铜锣的质量。
铜坯成型
制坯:把熔化的铜水倒入模具冷却,凝结成铜饼。这是铜锣的雏形,就像婴儿的诞生,为后续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锻打:这是铜锣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把锣坯放入炉温900摄氏度的炉膛里烧红,然后抽出迅速锻打,将锣坯打平定型,从而使锣钹的不同部位达到不同厚度。锻打时,着力点的控制很有讲究,师傅完全凭借经验控制锣坯的厚薄,如同雕塑家精心雕琢作品,每一锤都赋予铜锣新的形态。
剪边:将锻打后的锣坯放入炉中烧红,待锣片软化后,用夹剪剪边。通过修剪,铜锣变为圆形,这一步骤让铜锣的形状更加规整,为后续的加工做好准备。
成型:将坯料放到模具中反复锤打后,一面铜锣方可定型。此时,铜锣的基本形态已经确定,就像一幅画完成了轮廓的勾勒。
淬火与修容
淬火:将定型的铜锣加热到一定火候,再迅速夹出淬入冷水中。全凭工匠的眼力和经验把握火候,如果火候不到或过度烧红,都会导致铜锣碎裂。只有在精准把握火候、温度适宜时,迅速夹出放入冷水中淬火,制作出的铜锣才能达到要求。为了确保铜锣表面的硬度、亮度和音质,需在淬火的冷水中放入一定的盐和其他化学物质。这一过程如同给铜锣进行一次特殊的“洗礼”,赋予它坚韧的品质。
冷作:捞出锤打,初步调音。对捞出淬火后的铜锣,继续进一步的锤打,以确保铜锣外形更加圆润美观,同时通过对锣钹不同区域的捶打,使其具有基本的音质。
抛光:用特制的合金刀或砂布,通过机械转动或手工转动,对成型的铜锣进行表面抛光处理,形成金灿灿的色泽及光滑的表面。抛光后的铜锣光彩照人,如同一位精心打扮的舞者,准备在舞台上绽放光彩。
定音收尾
一锤定音:这是整个铜锣制作过程中最核心的技术,也是纯手工敲打过程,任何机械加工都无法取代。其窍门全凭定音师的经验与心得,学徒首先要具备音乐天赋,更需要三到五年的实际操作经验。具体操作步骤是,以锣的中心点为核心,用锤子边锤边听,反复敲打铜锣的不同部位,用改变铜锣的薄厚度来改变铜锣音效,以达到音质清脆纯净、洪亮悠远的要求。
鼓的制作工序
鼓腔制作
选材:鼓的制作在选择木料上非常严格,一般会选择杨木、柳木、桑木、家槐、榆树、椿树和桐树等。这些木料各有特点,为鼓的不同性能提供了基础。
解板:将木板按需截段,再按照鼓的大小打上墨线,锯成弓形。这一步骤需要精准的测量和切割,如同裁缝裁剪布料,为鼓腔的制作做好准备。
烤板:将锯好的鼓板晾晒3个月后,放入烤炉内烘干一个星期,之后便能烘干上色。烘干是保证鼓的声音质量的关键环节,就像烘焙蛋糕需要掌握好火候和时间一样。
做鼓腔:把烘干后的鼓板边缘经过抛光放在鼓腔模具中,用白乳胶粘在一起,晾晒24小时就可以进行齐腔口处理。鼓腔是鼓的“骨架”,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鼓的音色和共鸣效果。
鼓皮制作与蒙鼓
制鼓皮:先要把鲜牛皮放在冷石灰水中泡几天,待皮上毛发全部脱落,然后用利刃刮去皮上残肉后,放在通风透光处晾干备用。刮牛皮是技巧活,手法轻了刮不净,重了又会把牛皮刮穿。牛皮的厚薄不一,也会影响鼓音。
蒙鼓:把牛皮按鼓的大小切成圆形,蒙在鼓圈上端,牛皮四周打上孔,穿上绳子,绑在制鼓架下端,拽紧。这一过程需要掌握好力度和平衡,就像给鼓穿上了一件合适的衣服。
定音与装饰
定鼓音:这是一个绝活,俗称“盘鼓”。鼓的大小不同,定鼓音的方法也不一样。小型鼓定鼓音时,用铁锤不断敲打鼓面,待鼓皮松活了,再将拴鼓皮的绳子往紧处勒,如此反复操作。大中型鼓定鼓音时,需要人穿着平底布鞋,上到鼓面,用脚踩踏鼓面。踩一会儿,人下来,把拴鼓皮的绳勒紧,再上去接着踩。这看起来像是在“跳舞”,却累得很,几个小时下来,浑身是汗。定音是鼓制作的关键环节,它决定了鼓的音色和音准。
抛光、打磨与油漆处理:对腔面进行抛光、打磨,最后进行油漆处理。这不仅让鼓的外观更加美观,还能保护鼓的表面,延长鼓的使用寿命。